• <menu id="sacam"><tt id="sacam"></tt></menu>
  • <nav id="sacam"></nav>

  • 視頻丨走進這座“紅色小博物館”,兵哥哥講故事給你聽

    來源:中國軍網作者:葉夢圓 張東盼 曹先訓 等責任編輯:王鳳2021-05-13 10:24

    武警江西總隊井岡山中隊為增添戰士“紅軍傳人”身份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充分挖掘井岡山紅色歷史,利用好當地紅色資源,在營區建設了一座別致的“紅色小博物館”。這里有雷打石、朱德的扁擔、一根燈芯等十個“一”紅色小雕塑,還有講述井岡山斗爭史的浮雕墻和以八角樓、黃洋界、龍源口等紅色景點命名的菜地包干責任區,這樣的設置讓整個營區顯得“紅”味十足,官兵們隨時隨地受到紅色歷史的熏陶。

    今天,中國軍網帶您走進營區,跟著戰士馮晉棟一起了解十個“一”小雕塑背后的故事。

    視頻內容:

    大家好,我是井岡山中隊上等兵馮晉棟。中隊為打造營區的紅色氛圍,著眼從小故事小細節小實物反映井岡山革命斗爭輝煌歷史,將小型紅色博物館搬進中隊營區。接下來,我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我們中隊的十個“一”。

    一座橋——“會師橋”

    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和湘南暴動的部隊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井岡山會師確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種后來形成燎原之勢。

    一塊石——“雷打石”

    1927年毛主席在遂川縣荊竹山動員部隊向井岡山進發時,為了防止戰士們違反群眾紀律,首次站在雷打石上規定了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籌款要歸公,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為后來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奠定了基礎。

    一把號——“勝利的號角”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后,國民黨軍隊迅速向井岡山發動“進剿”。朱德率領紅四軍軍部和28團與敵軍楊如軒兩個團,在五斗江展開激烈戰斗。該戰斗殲敵一個多營,繳槍三四百支,俘敵四五百人,取得了紅四軍成立以來的首次大捷。

    一盞燈——“八角樓的燈光”

    1928年冬天,毛澤東在茅坪的八角樓和茨坪等地,在這么一盞油燈之下,寫下了《井岡山的斗爭》和《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兩篇光輝著作,集中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形成奠定了基礎。

    一面旗——“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

    1927年9月初第一面軍旗誕生,旗布為紅色,象征革命事業;紅旗正中是一個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是鐮刀斧頭,代表工農。軍旗的整體含義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革命武裝。

    一桿槍——“槍桿子里出政權”

    1927年8月,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從此也就開啟了槍桿子出政權的具體探索和偉大實踐,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的中國革命新局面。

    一雙鞋——“紅軍草鞋”

    井岡山斗爭時期,國民黨派重兵“進剿”井岡山的同時,還進行嚴重的經濟封鎖,企圖把紅軍困死、餓死、凍死在山上。面對各種困難,毛澤東號召大家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而且自己帶頭動手編起了草鞋。

    一處坪——“楓樹坪”

    確切的說,三灣改編后才有了井岡山斗爭序幕的拉開,創造性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治軍方略,才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才有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一門炮——“黃洋界上炮聲隆”

    黃洋界上炮聲隆。1928年8月30日,湘贛敵軍組織4個團兵力匯攻黃洋界。紅軍憑借一門只有三發炮彈的迫擊炮,在前兩發炮彈未打響的情況下,第三發炮彈一舉擊中敵指揮所,成功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一根扁擔——“朱德的扁擔”

    一根扁擔是朱德的扁擔。井岡山斗爭時期,40多歲的朱老總常常晚上研究敵情、批閱文件,白天和戰士下山挑糧。戰士們偷偷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于是他在自己的扁擔上刻上了“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從此以后,朱老總的扁擔再也沒有人“偷”了。

    以上就是我們中隊的十個“一”。從這些小故事小雕塑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當年紅軍老前輩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更要從中汲取紅色營養,傳承優良傳統,爭做新時代紅軍傳人。

    策劃:葉夢圓 張東盼 曹先訓

    剪輯:張東盼

    拍攝:許江成

    素材提供:李杰 馮晉棟

    感謝武警江西總隊井岡山中隊協助拍攝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


    亚洲毛片一级无码网站
  • <menu id="sacam"><tt id="sacam"></tt></menu>
  • <nav id="sacam"></n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