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讓山體防空洞煥發活力
“石頭房子”別有洞天
■中國國防報特約記者 王誠潔
山城重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起伏的山勢和依山而建的樓房。漫步街頭,人們經常見到一扇扇圓拱形的門,鑲嵌在山體或巖壁中。當地市民會告訴你,那是防空洞。
戰爭年代,這些山體防空洞是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屏障。和平年代,重慶市堅持平戰結合,將這些誕生于戰火中的防空洞打造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隨著“山城洞天”行動的持續開展,越來越多的防空洞融入市民的生活。這不,今年夏天,依托防空洞建成的“石頭房子”藝術空間,成為山城一處新的網紅打卡地。
“石頭房子”藝術空間,位于四川美術學院與重慶發電廠之間的一處山體防空洞。8月4日下午,記者走進這座60多米長、3米多寬的早期防空工事,與舒爽涼意一起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藝術氣息。
圓弧形的洞頂,被荷蘭畫家梵高的名作“星月夜”鋪得滿滿當當,讓人仿佛置身于遼闊而深邃的蒼穹之下。往里走,以印象畫派風格創作的重慶地標畫逐一映入眼簾:從穿樓而過的李子壩軌道列車,到寓意“揚帆遠航”重慶精神的來福士廣場,不一而足。

8月4日,游客在“石頭房子”藝術空間參觀美術作品。王誠潔 攝
穿過綠植養護區,就到了游客體驗區。在這里,你可以對照世界名畫信手涂鴉,也可以看著陶瓷精品學習陶藝,還可以像兒時一樣無憂無慮地蕩起秋千。無論做什么,五顏六色的燈光都不離你的左右,讓人如夢如幻、流連忘返。
“石頭房子”藝術空間的主人之一陳煥文,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他發現學院周邊缺少一處讓過往行人歇腳、休閑的去處,于是就將學院附近的一處防空洞租下來進行開發。防空洞狹長的結構、圓弧形的洞頂,讓陳煥文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起初“只賣點零食小吃”的想法,最終升級為“打造一處市民觸手可及的藝術空間”。
人防部門的同志告訴記者,開展“山城洞天”行動的目的,就是在不影響防空工事戰備效能的前提下,讓防空洞為市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服務空間。按照這一思路,一座座防空洞被打造為藝術空間、火鍋店、酒窖、酒吧、便民隧道……其中,“軍哥書屋”便是防空洞華麗轉身的又一個縮影。
從九龍坡黃桷坪街道辦事處沿石階而下,便能看到不遠處刻在墻上的幾個字——“軍哥書屋”。記者走進這座防空洞里的書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數百塊老門牌,熟悉的符號和數字讓人感到親切而溫馨。
接下來,是40多米長帶有明顯彎曲度的隧道,隧道內擺放著1.2萬多冊圖書。與其他書屋不同,“軍哥書屋”是按照重慶行政區劃布設圖書的,“江津區、萬州區、大渡口區……”每個縣區名稱下面都有相關書籍供讀者閱覽。
由于是在防空洞內,盛夏時節的“軍哥書屋”十分涼爽。來此翻閱一本圖書、回顧一段歲月、享受一分安靜,成為許多重慶人向往的生活。
如果說“軍哥書屋”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那么同樣建在防空洞中的重慶建川博物館,則在增強市民國防觀念上下了大功夫。
重慶建川博物館是全國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由30多個防空洞組成,設有抗戰文物博物館、兵器發展博物館、人民防空歷史陳列館等10個主題博物館,藏有各類文物4萬多件。
這座防空洞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就是運用洞說洞事、洞講洞史的方法,介紹自身從生產槍彈到收藏民族記憶的不平凡經歷:抗戰時期,大批武器從這里新鮮出爐,源源不斷送達前線將士手中。新中國成立后,建設者們艱苦奮斗,制造出大量優質產品保障部隊訓練、改善百姓生活。進入新時代,這座“石頭房子”悄然轉身,成為一座博物館,像一位歷史老人,訴說著“落后就要挨打、軍強才能國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