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軍醫大學退休教授劉曉生多年暑期義務輔導黔北山區孩子學習英語——
“壩壩課堂”有位白發老師
■解放軍報記者 楊明月 山 丹 通訊員 羅 楊 周生禮
剛剛結束的這個夏天,很多重慶游客前往氣候涼爽的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避暑。得益于快速發展的交通,從重慶乘高鐵出發,1小時就可以抵達桐梓。
陸軍軍醫大學73歲的退休教授劉曉生,就是其中一員。2012年以來,他幾乎每年都到桐梓避暑。
與往年不同的是,連日的高溫少雨,讓桐梓的夏天炎熱非常。對劉曉生來說,這個夏天收獲非常:他在桐梓縣水井村義務開辦的英語班,又多了20多個孩子;早年輔導過的一個學生,今年考上了博士研究生。
進入9月,孩子們陸續返校開學,劉曉生也登上返回重慶的高鐵?;赝谕╄鞫冗^的一個個夏天,劉曉生說:“這是我作為一個老兵、一名老師的責任?!?/p>

劉曉生認真書寫板書。裴政思 攝

夏夜,劉曉生為學生輔導英語。裴政思 攝

劉曉生開辦的暑期“壩壩課堂”。裴政思 攝
老教授的堅持
點燃夢想火種
過了立秋,天漸短。晚上七八點鐘,寂靜的小山村已準備“入睡”。此時,一座空曠的小院里亮起明燈,燈下傳來瑯瑯讀書聲。
劉曉生在水井村義務輔導學生的這些年,今年孩子來得最多。上午8點半,劉曉生開始給孩子們上課,一站就是2個小時。每周的一、三、五輔導小學生,二、四、六輔導中學生,他只在周日休息一天。
兩名即將升入高三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劉曉生心里有些著急:“他倆明年就要參加高考,時間來不及了?!彼麤Q定每晚拿出兩個小時,專門給他倆補習。
夜深了,劉曉生覺得眼睛有些發澀。受舊傷影響,他右眼的視力只有0.01,“晚上在燈光下眼睛更難受”??蔀榱藢W生,劉曉生一天天堅持下來。
2012年,劉曉生和妻子到桐梓縣水井村避暑,偶然聽到鄰居家的孩子在讀英語。孩子不標準的發音,讓擔任英語老師多年的劉曉生萌生輔導村里孩子學英語的念頭。
隨著來上課的孩子越來越多,在劉曉生居住的農戶家的院壩里,孩子們以矮墻為桌,開啟了每天2小時的“壩壩課堂”。后來,家長們湊錢買來黑板、桌椅。劉曉生只要暑期來到水井村,就輔導孩子們學英語。
在山東一所大學就讀的駱禮杭,是劉曉生的第一批學生。2019年參加高考時,駱禮杭的英語考了98分,對她來說是個相當不錯的成績?!皠⒗蠋?,英語真是‘救了我的命’?!瘪樁Y杭給劉曉生發來感謝信息。她心里清楚,如果不是跟著劉曉生補習了幾年英語,自己可能很難考上大學,是劉曉生幫她改變了人生軌跡。
“教育的目的,不是去灌滿一瓶水,而是去點燃一盆火?!倍嗄陙?,劉曉生為當地100余名學生義務補習英語,幫助孩子們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也在他們心中點燃夢想的火種。
炎炎夏日,劉曉生身穿軍綠色的部隊短袖體能訓練服授課的情景,給學生劉遠闖留下深刻印象。去年,在江蘇讀大學的劉遠闖告訴劉曉生,希望像他一樣投身軍營、報效國家。劉曉生十分高興:“部隊現在正需要高素質人才,你有這樣的想法,說明我這個軍人的榜樣合格了!”
夜更深了,院壩周邊的稻田里,蟋蟀唱著“奏鳴曲”。夜風吹起,泛起層層稻浪。燈光下,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兵與兩位孜孜求學的少年,構成一幅美好的夜讀畫面。
好老師的心愿
收獲桃李芬芳
每年暑假都來給劉曉生當“助教”的駱禮杭,給記者講起一個故事。
去年夏天,桐梓多陰多雨。一天,上課前突降大雨,駱禮杭問劉曉生:“今天是不是通知大家停課?”
“下雨有下雨的辦法?!眲陨坏卣f。
直到學生們來上課,駱禮杭才知道劉曉生所說的辦法——學生們搬著板凳坐在屋檐下,劉曉生撐著傘講課。
兩個小時的課程結束時,劉曉生的褲腿已經濕透。
“這么大歲數的人了,別太拼了?!苯衲晗奶?,劉曉生的妹妹劉曉莉、妹夫裴政思來到水井村??吹侥赀^古稀的哥哥一筆一畫寫板書,認認真真領讀英語,兩人心疼不已。其實,劉曉莉和裴政思心里清楚:“勸也沒用,他就是這樣,當了一輩子老師,什么也不圖,一心撲在學生身上?!?/p>
“別看劉教授現在走起路來腰板挺直,有一段時間,他椎間盤突出非常嚴重……”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關節外科主任楊柳是劉曉生的學生,他記得自己讀書那些年,劉曉生經常戴著醫用護腰給大家講課。
有一年,因椎間盤突出難以站起身的劉曉生,讓人用輪椅推著找到楊柳。一進門他就對楊柳說:“有堂特別重要的課不能耽誤。你來看看,怎么能給我止痛幾個小時,讓我能站著……”
“我能怎么辦?只好給他打了一針封閉針?!睏盍嬖V記者,封閉針藥物有一定副作用,一般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爱斃蠋煯數絼⒔淌谶@份上不容易,他真是一位好老師!”說起往事,楊柳有些動容。
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幾十年,劉曉生桃李滿天下。他教過的學生中,有的成為中科院院士,有的成為將軍,還有許多成為專家、教授,在各自領域為國家和軍隊發展貢獻力量。
“學生成長為國家棟梁,是我作為老師最高興的事?!眲陨f。
紅軍后代的傳承
守住紅色根脈
離開桐梓前,劉曉生再一次來到婁山關。
隸屬桐梓縣的婁山關,亦稱太平關,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1935年2月,紅軍攻下婁山關,取得長征以來第一次大捷。毛主席即興創作《憶秦娥·婁山關》,用大氣磅礴的筆觸,為婁山關更添一抹紅色。
對劉曉生而言,婁山關的“紅”更有溫度——他的父親劉樹遠,13歲參加革命,是一位老紅軍。
1949年,劉曉生出生在父母的行軍路上。父親在前面打仗,母親跟著家屬隊走在后面,“母親說,我當時生下來,拿破被子一包,還要繼續行軍……”
劉曉生在部隊大院長大,1970年入伍,后調入原第三軍醫大學工作。他的人生軌跡,始終和人民軍隊緊密相連。
劉曉生告訴記者,由于多年行軍打仗、辛勤工作落下病根,父親晚年身體不好,一度要靠吸氧維持生命。他心疼父親,曾不解地問:“年輕時把自己都獻給了工作,到底圖個啥?”
父親回答:“那你說,我們爬雪山、過草地時倒下那么多人,他們圖個啥?戰爭年代犧牲的那些戰友,他們圖個啥?”
“聽完父親這句話,我一下子感到自己無比渺小?!眲陨f。
1978年,劉樹遠因病住院搶救,大部分時間處于昏迷狀態。他恢復意識時,醫生就“是否同意接受高風險性手術”詢問本人意見。劉樹遠斷斷續續地說:“我是共產黨員,請組織替我決定?!?/p>
3天后,劉樹遠離世,這句話成為他的遺言?!八R終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眲陨f,幾十年來,父親的話始終震撼著他的心靈,“他是我一輩子的榜樣”。
這些年,每次去婁山關,望向石壁上“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詩句,劉曉生總會想起父母:“他們雖然沒到過婁山關,但我站在這里,仿佛也能看見一群年輕的戰士。他們身體虛弱、衣衫襤褸,但信仰堅定、腳步堅實,一步步走向勝利……”
如今,劉曉生的身體大不如前,右眼“幾乎看不見東西”,還患有多種慢性病,需按時服藥。
“明年夏天還來上課嗎?”采訪結束前,記者問劉曉生。
“只要身體扛得住,我一定來?!眲陨f,“我是紅軍的孩子,要守住這條紅色的根,不能給父母丟臉。能為這里的孩子出一分力、為這里的教育添一把火,我就要去做?!?/p>
一旁的劉曉莉接過話茬:“如果爸媽還在,看到你做的一切,得樂成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