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送兒孫守邊關
——說一說奶奶顧繼英的故事
■第八十集團軍某旅列兵 仇 臻口述 中國國防報記者 盧 軍整理
又到征兵季,看到全國各地應征青年踴躍報名參軍的場面,我不由地想起我的奶奶。去年9月16日,老人家就是在家鄉江蘇省新沂市新店鎮新店村,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為我送行的。
奶奶名叫顧繼英,今年86歲,從小家里窮,沒念過書,卻深明大義,十里八村說起她無不豎起大拇指:40年間,她先后把2個兒子、4個孫子、1個外孫送到部隊。7個兒孫中,除大伯退役外,其他人仍在為祖國站崗放哨。
我曾問奶奶,為何要把家里的男孩都送去當兵?奶奶沒講什么大道理,她只是對我說:“一個人要走正道、走大道,跟著共產黨、跟著解放軍,準錯不了?!?/p>

顧繼英把對兒孫的愛,縫進征衣。
“不能光想自己的小家,應該多想想國家”
奶奶一生養育3個兒子1個女兒:大伯、我父親、叔叔和姑姑。1981年冬天,鎮武裝部到村里征兵。奶奶聽后就對高中畢業的大伯說:“一人當兵,全家光榮,你當兵去吧!”
那時在蘇北農村,出工一整天記10分、半天記5分,年底憑工分分口糧。誰家勞動力多,掙的工分就多,分的糧食也多。爺爺身體不好,家庭重擔全落在奶奶一個人身上,大伯留在家里既能掙工分,還能為奶奶減輕負擔。但奶奶說:“男孩當兵,比在家掙工分更有出息?!?/p>
大伯離家那天,奶奶攥著他的手,紅著眼圈說:“孩子,到部隊一定要好好干,當個好兵讓媽臉上有光?!钡讲筷牶?,大伯牢記奶奶的叮囑,不僅當了班長入了黨,還榮立三等功。
1985年,百萬大裁軍。大伯寫信和家里說自己面臨走留抉擇。奶奶找人寫信告訴大伯:“一切聽部隊的,讓你留下,你就留下;讓你回來,你就回來?!贝蟛慕M織安排,年底退伍返鄉??吹酱蟛踔晦@獎證書,胸前還掛著閃閃發光的軍功章時,奶奶欣慰地笑了:“你沒白當一回兵?!?/p>
1991年7月,我的父親高中畢業。那時我們的家境還不好,爺爺1989年去世后,奶奶持家更為艱難。家庭負擔重,父親開始和村里人學做生意,想掙錢為奶奶分憂。奶奶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困難都是暫時的,媽還是希望你當兵去?!?/p>
1991年12月,奶奶送父親到村里報名,老支書勸奶奶,你家困難多,孩子走了又少個壯勞力啊。奶奶說:“不能光想自己的小家,應該多想想國家?!?/p>
很快,父親也穿上了軍裝。走之前,他特意在家門口栽了一棵竹子,這棵竹子是父親從太爺爺家移過來的,太爺爺是位參加過淮海戰役的老兵。奶奶對父親說,這棵竹子就叫“報國竹”吧,你在部隊好好報效國家,媽在家里看到竹子,就如同看到了你。
父親離家那天,左鄰右舍怕奶奶傷心,都來安慰她。奶奶說,孩子當兵是去保國家的,俺高興!
鄰居們走后,奶奶拉著父親的手,像當年叮囑大伯一樣:“到部隊不是去享受的,是保國家的,不要怕苦怕累,好好干,給媽長臉?!?/p>
父親入伍后,奶奶每次讓人給父親寫信的最后一句都是“在部隊好好工作,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掛念!”
父親入伍30多年,一直記著奶奶的話,不管在哪個崗位上,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認真踏實,先后7次立功,多次受獎。
“你出息了,不要驕傲,好好干”
不知不覺中,奶奶的孫子輩已經長大成人。
2005年,奶奶的長孫仇海濤高中畢業。奶奶問他有什么打算。海濤說,當兵去。奶奶聽了十分高興,連說了幾個“好”。
同年12月,海濤參軍入伍。17年來,海濤從戰士到班長,從列兵到一級上士,立過功受過獎,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扎扎實實。
海濤入伍2年后,他的弟弟仇海瑞也在奶奶的建議下報名參軍。大伯一家“父子兩代仨軍人”的事跡在老家被傳為佳話。
現在某部訓練中心服役的海瑞每次給奶奶打電話,奶奶都不忘叮囑他“在部隊一定好好干”。海瑞把“爭先進、奪紅旗”作為奮斗目標,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優秀共產黨員,兩次榮立三等功。
俗話說,自古忠孝難兩全。海瑞入伍后不久,我大娘重病住院。為了讓兩個孫子安心服役,奶奶就和他們的姥姥天天到大娘家干農活、操持家務,直到大娘臨終也沒讓她兩個兒子回到病床前。
大娘走后,哥倆用建功軍營的實際行動報答母親在天之靈。2020年,兄弟倆雙雙榮立三等功。部隊領導和新沂市人武部、退役軍人事務局以及鎮政府領導敲鑼打鼓上門送立功喜報。接過喜報那一刻,奶奶熱淚橫流……
2008年,在奶奶鼓勵下,奶奶唯一的外孫、我姑姑的兒子李鑫也參了軍。入伍后,李鑫勤奮好學,工作踏實,考入士官學校??删驮谒胛楹蟛痪?,姑姑患病。2020年12月,姑姑病危,部隊領導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安排李鑫休假。臨近年底,單位任務重,李鑫僅陪護母親一個星期就返回了部隊。
2021年,李鑫因為素質過硬被選派參加中俄聯合軍演。這期間,姑姑不幸病逝。當姑父把李鑫不能回來送母親最后一程的消息告訴奶奶時,陷入失去女兒巨大悲痛之中的奶奶輕輕地說了句:“不能回來就罷了,當兵的身不由己?!闭f著,一向堅強的奶奶流下了眼淚……
2016年夏天,叔叔的兒子仇梓安填寫高考志愿時,征求奶奶的意見。奶奶直截了當:“報考軍校吧?!甭犃四棠痰脑?,梓安毫不猶豫地在第一志愿一欄中填上了“國防科技大學”。
當年,梓安成為新沂市唯一考入國防科技大學的學生,照片和個人簡介被新沂市教育局放到了市政府的宣傳櫥窗里。2020年畢業分配,他把“去海軍”作為首選。梓安休假看奶奶,奶奶說:“你出息了,不要驕傲,好好干!”
“你要是也能當兵,奶奶的心愿就了了”
2017年,奶奶迎來80壽辰,我們一大家人為奶奶慶祝。
席間,奶奶鄭重地對全家人說:“我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老百姓今天的好日子。我們家出了6個當兵的,6個都是黨員,你們要聽黨的話,為國家站好崗、放好哨,不能給家里丟人?!?/p>
說到這里,奶奶轉過臉對我說:“奶奶5個孫子、外孫,就差你不是當兵的,你長大了要是也能當兵,奶奶的心愿就了了?!?/p>
我一直把奶奶的話記在心里。去年高考結束,剛滿18歲的我便在全國征兵網上報了名。就在我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同時,入伍通知書也到了,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軍營。
2021年9月16日,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這批新兵直接從役前教育訓練基地去部隊,85歲的奶奶只好通過手機視頻為我送行。她對我說:“小孫子,你到部隊要好好干,向你大伯、你爸爸學習,向你那些哥哥們看齊,好好工作,好好訓練,當個好兵!”
對著手機屏幕,我對奶奶說:“奶奶,您放心,我一定記住您的話,在部隊好好干,向父輩看齊,向哥哥們學習,爭取早日成為讓奶奶驕傲的好兵!”
入伍后,我被分到陸軍第80集團軍某旅“錦州戰斗尖刀連”。一年來,我牢記奶奶囑托,刻苦訓練,新兵連被評為“優秀新兵”,如今,我已是一名狙擊手了。
從1981年大伯入伍,到1991年我父親參軍,再到2021年我穿上軍裝,40年來,奶奶7送兒孫參軍,精忠報國的家風延續傳承……
我參軍后,喜歡舞文弄墨的大伯即興為奶奶寫了首詩——
光陰如梭四十年,精忠報國情依然。
八旬老太擁軍路,七送兒孫守邊關。

圖①:2021年9月16日,顧繼英通過視頻為仇臻送行。
圖②:仇臻在練習據槍瞄準。
圖③:顧繼英80歲生日時的全家福。本版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制圖:扈 碩
“我就圖個家國平安”
■顧繼英
我今年86歲,出生在1936年的夏天,在家排行老大。那個年代兵荒馬亂,我一天學堂也沒進過。雖大字不識一個,但從小父母就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從1981年冬天到2021年秋天的40年間,我先后把2個兒子、4個孫子、1個外孫送到部隊當兵。有街坊鄰居不理解:“你把7個兒孫都送去當兵,圖個啥?”我回答說:“圖啥?我就圖個家國平安!”
我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我小的時候,先是日本鬼子經常闖進村里禍害鄉親,他們被打跑后,國民黨反動派又開始欺壓百姓、魚肉鄉里,后來是解放軍趕跑了那些惡人,鄉親們終于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解放軍,就沒有老百姓幸福安寧的生活!”對我來說,這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實實在在的經歷。雖然我沒讀過書,但從小喜歡聽評書,聽得最多的就是《岳飛傳》和《楊家將》。我打心眼里覺得,做人要走正道、走大道,要精忠報國。當姑娘時我就想,等我有了兒孫,我不僅要給他們講《岳飛傳》和《楊家將》的故事,還要讓他們都穿上軍裝,去保家衛國!
我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早些年,丈夫身體不好,家里十分困難,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卻把他們一個個送到了部隊。好心的鄰居勸我說,孩子留在身邊,有大事小情能搭把手。但我還是把大兒子和二兒子送到了部隊。孫子們長大成人了,我給他們指的道路都是一個方向——參軍報國。老話說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我這樣做就是知恩報恩,就是感謝共產黨、感謝解放軍。
孩子們在外當兵,總會牽掛家里。每次與他們通電話,我總是先說:“我身體很好,不要掛念?!泵糠陜鹤踊驅O子探親休假,我都會問休假多長時間、會不會耽誤部隊工作,提醒他們要以部隊工作為重,在家時間不要太長。80歲生日那年,全家人為我慶賀。我對滿堂子孫說:“我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有句話你們要記?。簺]有國家這個大家,就沒有咱們這個小家;沒有共產黨領導,就沒有老百姓的好日子。不管到什么時候,你們都要聽黨話跟黨走,好好為國家站崗放哨?!?/p>
20年前,我因病做過一次大手術,每到秋天,后遺癥就會發作,要到醫院打上半個月的吊瓶。有時候大兒子陪著去,有時候小兒媳陪著去,在部隊的幾個孫子都牽掛著我。每逢這個季節只要孫子們打電話問:“奶奶今年輸水沒有?”我都會主動說:“輸過了,我身體很好,你們不要掛念?!蔽乙恢庇X得,家事再大也大不過公家的事。能自己做的事盡量不要麻煩孩子,免得拖他們的后腿,讓他們分心。
我自己住在老屋,有一次下大雨,在院子里的水泥地上滑倒了,半天沒有爬起來,幸好被路過家門口的一個鄰居看到。這件事情過后,放心不下我的二孫子海瑞,特意在院子里安了個攝像頭,這樣孩子們每天都能看到我了。
二兒子當兵走時,我們在房前栽了一棵“報國竹”。30多年過去了,當年栽下的這棵竹子已經長為一片竹林。每天看到這片竹林,就像看到兒孫們;聽見竹葉嘩嘩作響,就像兒孫們在和我說話聊天,我很知足,也很幸福。
(譚 燕、中國國防報記者 盧 軍整理)